星期四, 12月 31, 2015

林燕玲 中環伊人 總結與展望

今天是2015年最後一天,港股只得半日市。根據過往經驗,大市成交例必淡靜,半日成交只有三四百億,投資者要買賣也不爭朝夕。從前做金融業,年尾這些日子回公司,Trading Floor必比平日少一半人,大部分外籍同事,一兩星期前開始放假或出外旅行,或回鄉探親,所以市靜,Office更靜,我趁機清理枱面,回顧過去一年工作和投資表現。

回看2015年,港股表現虎頭蛇尾,恒指上半年氣勢如虹,成交急升,加上「滬港通」、基金互認,還有期待的「深港通」推波助瀾,恒指4月27日升至28,588點,可是好景不常在,下半年,A股泡沫爆破,恒指往下插,跌至20,368點今年低位,入市考眼光,有波幅永遠好過沒波幅,若做到低揸高沽,今年應有不錯收穫 。

無論今年成績如何,做人最緊要向前看,展望2016,中港股市將是怎樣的一年?大行報告看過不少,問問身邊做銀行或基金好友的意見,普遍不算看得太淡。總括而言,新一年內地經濟前景繼續令人憂慮,估計中港股市繼續波動,但未至於太差,皆因長線利好因素逐漸明朗,例如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有望成為催化劑之一。新的一年,祝各位投資有好表現。

林燕玲,人稱「小飛俠」,專欄作家,曾任職銀行董事、電視台新聞主播及記者

都市日報 | 20151231, 星期四
http://www.metrohk.com.hk/?cmd=detail&id=299208

林燕玲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amyinling/
林燕玲IG: https://www.instagram.com/lamyinlingruby/
林燕玲微博: http://www.weibo.com/u/1740435311?is_hot=1

星期三, 12月 30, 2015

2015終結時

信報財經新聞C07  |   副刊專欄  |   女播天下  |   By 林燕玲  | 

轉眼,2015年快要終結,再多一天,就到2016年,電視電台報紙雜誌是時候推出大事回顧,年度人物選舉系列。至於我自己,回顧過去一年,感覺經歷了不少事,升職停工轉工全在一年裏發生,說到今年最難忘的,必定是舊公司我所屬的部門結業,令我因此上了好幾天報紙。

失去工作,我放了一個月假,之後又開始新工作,這一切,雖然非我預計之內,但回想起來,卻是一生中值得回味的日子。成長靠經歷,成熟要靠閱歷。裁員結業新聞聽得多,發生在自己身上還是第一趟,終於知道了是怎麼一回事,怎樣的感覺,上了人生一課。

而從我離職那一刻開始,我可以不用再做不感興趣的事,得到自由的時光,過去十年來工接工,未曾間斷,停下來方發現,人生中有段時光可以真正放鬆,原來很不錯,我可趁機想清楚未來方向。放假期間,運動和寫作成為我日常習慣,其餘時間就和不同人見面。多得傳媒關愛,我「失業」的消息很快傳開,從四方八面收到朋友、舊同事、舊同學、認識與不認識的人給我的訊息,給我問候,相約見面。

我將每個人列入見面清單,將星期一至五的早午晚行程排妥,有的是關於工作,有的是敍舊,而有更多的是重頭開始去認識,每朝起來看看有什麼人找我,我喜歡這樣,感受到如「阿甘」所講,生命就像一盒朱古力,你永遠不知道會吃到哪一個。
幸運地,我現在已找到了新工作,開始新的一章。靜下來時,我總會想起Steve Jobs某年為大學演講中的一段話: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我們生命中重要的一個點,這些點連起來,就是我們每個人獨特的人生。

你們不可能從現在這個點上看到將來,只有回頭看時,才會發現它們之間的關係。你必須相信,那些點點滴滴,會在你未來的生命裏,以某種方式串連起來。你必須相信,你的勇氣、宿命、生活、因緣,隨便什麼,這些點滴能夠一路連起來,給你帶來自信,令你遠離平凡,使你與眾不同。

在2015終結前,我回想過去做過的每個行業,得到的每種經驗,現在都成為我生命裏的一個個點,還有寫專欄、學打拳,每件看似獨立的事,又似乎和今天的局面有所關連,人生是如此奇妙。

最後,要和各位讀者告別,我的專欄至此告一段落,感謝《信報》一直以來的賞識。新的一年,祝願世上從此無恐襲、 無打仗,世界和平。

#林燕玲 #副刊專欄 #女播天下 - 2015終結時

星期四, 12月 24, 2015

聖誕快上

都市日報P24  |   財經  |   中環伊人  |   By 林燕玲

還有幾天,2015年就要結束,除了展望新一年外,差不多是時候回顧舊事。單看金融世界,近期肯定是聯儲局宣布加息,美國結束零息時代。今年,在我身上亦發生不少事。回顧的同時,亦檢討一下,年初定下的目標,有多少做到了,有多少做不到。

今年初我曾經定下目標,要做更多運動,開展健康生活,大致上是做到了,打開跑步App一看,今年累積的跑步里數比去年多。查根究底,今年放假較去年多,空出了多餘時間,就用來做運動,雖然部分假期是意料之外,但總算無將時間白過。了里數較多外,今年參與的賽事亦多了,除了落場跑之外,亦有為朋友打氣,總括而言,印象最深的是彭博一英里接力賽(Bloomberg Square Mile Relay)。

11月在中環舉行,第2年在香港舉行,有120支隊伍參賽,大部分來自銀行、基金、財經傳媒等,以隊際形式比賽,10人一隊,每人跑1英里,大約1.6km,累積時間最短者勝出,氣氛好之餘,參賽隊伍成績也標青。我時常覺得,金融人分秒必爭,平日習慣趕車、趕食飯、趕返工、趕放工,同時間鬥快,那種拼搏和勤奮精神,用在比賽場上,往往有出人意表效果。

林燕玲(逢周四見報)人稱「小飛俠」,專欄作家,曾任職銀行董事、電視台新聞主播及記者

輪后輪王去哪兒


【香港商報】
A03  |   產經新聞  |   新聞觀察  |   2015-12-24



近年市場不時傳出發行商退出輪證市場消息,早幾年退出的包括德意志銀行、荷蘭合作銀行,其他傳聞結束窩輪業務的則有巴克萊、蘇格蘭皇家銀行、美銀美林及花旗等。而最新退出的要數到渣打銀行,其在今年10月底宣布撤出股票衍生產品及可換股債券業務。

輪證部門執笠,人手去向是眾人關心的重點之一。有「小飛俠」之稱的渣打銀行前股票衍生及中介銷售部窩輪銷售董事林燕玲,已於本月初尋得新工,華麗轉身成為麗新集團傳訊部副總裁。

另據業內人士透露,渣打銀行前股票結構性產品及認股證銷售主管翁世權在離開渣打銀行後,去了散心旅遊,仍在待業狀態。翁世權在離任時於社交網站表示,對於渣打衍生工具部成立5年所打拼出的窩輪界奇迹「無愧於心」。

目前仍有15 家合資格發行商

根據港交所(388)網站資料顯示,現時尚有15家合資格的發行商,比10年前高峰期的數量減少近一半,其中有幾家雖合資格卻未有發行窩輪證。香港商報記者周倩穎

星期三, 12月 23, 2015

儲蓄與投資

信報財經新聞C07  |   副刊專欄  |   女播天下  |   By 林燕玲  

聖誕節過後,很快就到新年,假期多了,亦自然多了同朋友敍舊。最近一次與好友聊天,談到理財方面,朋友當中,有事業女性,有全職主婦,共通點都是沒有太多時間和心機理財。到聯儲局上星期宣布加息,平日甚少做投資買賣的朋友,卻突然熱心起來,關心股市樓市表現,問到目前投資環境下,資金應該怎樣分配。

個人理財策略其實因人而異,若打算作長遠理財計劃,其實我一般建議找專業理財顧問。事實上,市場上可供選擇的投資工具非常多,五花八門,有進取,有保守,有適合長線,有適合短炒。在揀選之前,得先明白其財政狀況及投資目的,並非我不願意幫忙,只是我始終認為,理財可以更專業,亦非三言兩語可得出結論。

另一個經常被朋友問到的問題,就是買什麼股票好,年初股市急升,有朋友想參與其中,卻坦言不懂股票,亦沒有時間留意,索性叫我交出一兩個「冧巴」。對這類問題,我更加小心回答,一般叫這些朋友,先從基本入手,多看財經新聞,一步步加深了解才作打算,實情是不求甚解地去投資,不是我的作風。

理財不外乎儲蓄與投資。投資,都要有本錢,大部分人的本錢,都是從儲蓄得來。說到儲蓄方法,我倒樂意分享,較早時,在一個做金融的朋友處,聽到一個名詞叫作「階梯存錢法」,有效而科學化,在外國也頗為流行。方法很簡單:在日常花費中,省下每天的目標金額,找個儲錢箱,在箱上寫上目標金額,提示自己。每日或每星期儲存限定金額的錢,例如第一個星期儲10元,之後每星期比上星期多儲10元,積少成多,一段日子下來就儲到一筆錢。

當然,隨着日子過去,投入的錢就愈來愈多,10元、20元、30元……若然有恒心執行,到第52個星期,就要投入520元,那一年就可存下萬多元,若嫌一年52個星期太長,可以將計劃改成52天儲錢法。這方法的好處是,隨着日子過去,成就感會增加,而且基本上又不會太大壓力。投資或儲蓄,設定目標是第一步,目標不能定得過高,或不設實際,否則增加壓力。

不過,以我觀察,身邊朋友理財面對最大的問題是,不是每個人都善於面對數字,不僅僅是沒有時間,更多是無興趣或心機面對,倒像是身邊朋友提得多了,才逼着去學,最後總是不了了之。我的看法是,無論什麼事,自己無興趣做或做不來的,寧願找專業人士幫忙好了。
#林燕玲 #副刊專欄 #女播天下 - 儲蓄與投資

星期四, 12月 17, 2015

聰明學「聰明啤打」

【都市日報】
P34  |   財經  |   中環伊人  |   By 林燕玲  |   2015-12-17 


財經網站Investopedia早前公布今年「十大熱門搜尋關鍵字」排名,看到報道後,立即上網查查,哪些字是不認識的,惡補一下。十個關鍵字當中,Smart Beta是熱門搜尋字第一位,除了搜尋得多,今年媒體上亦經常出現,上榜並不意外。

簡單來說,Smart Beta是一種可應用到基金上的投資策略,多用在ETF,叫作Smart Beta ETF。其理念是以企業的估值、資產質素、規模、股息、趨勢及波動性等因素選股,以及制定成分股比重,旨在跑贏傳統指數。

有媒體稱Smart Beta為「聰明啤打」,這是從英文直譯過來,也稱為「另類權重」,雖較為具體,但不夠傳神。Smart Beta數年來在美國相當流行,但中港兩地今年才講得較多。

其實Smart Beta已面世十餘年,今年風頭蓋過其他詞語,可說時勢造英雄。近年環球股市波動,不少主動型基金表現失色;投資者對管理費低、透明度高及有機跑贏大市的Smart Beta ETF興趣大增。

讀者可能不知,現時16隻在港上市的Smart Beta ETF。過去3年中有10隻跑贏傳統指數;年初至今有7隻跑贏,可謂交足功課。

林燕玲(逢周四見報)人稱「小飛俠」,專欄作家,曾任職銀行董事、電視台新聞主播及記者

星期三, 12月 16, 2015

證券界大混戰

東周刊 A010-016  |   封面故事  

隨著北水南下,人民幣有貶值壓力,內地投資者想分散風險,於是吸引內地券商和私募基金紛紛來港插旗,不少更瞄準華資證券行,豪擲銀彈吞併買「殼」;加上深港通蠢蠢欲動,不單掀起財演挖角潮,還帶挈本地證券公司和牌照有價有市。現時單是一個「一號」證券交易牌,據知叫價已升至六百萬,「九號」資產管理牌市價更高達一千萬元。「早年內地人鍾意掛拉頭馬嘅相片喺公司,現時改掛覺得有國際金融地位嘅香港『九號牌』!」

張華豐笑言。眼見北水紛紛來港搵食,本地券商視之為「肥肉」,鼎珮、福財、寶橋和結好(0064)旗下的結好金融等,已先後入紙申請上市;市傳挖走海通國際(0665)前環球投資策略董事潘鐵珊的阿仕特朗金融,亦打算捲土重來。

不少股壇玩家同樣想分一杯羹,除「洋參大王」外,另一玩家東華三院第二副主席李鋈麟傳亦打算將自己的比富達證券,「唧」入蒙古礦業(1166)。至於「街市大王」鄧清河的PNG資源控股(0221),早前易名「易易壹金融集團」。問他為何沾手證券業務,他笑說:「香港剩番地產同金融,暫時只開始咗證券同財務業務,下一步會發展埋資產管理。依家請咗啲人,遲少少會返工,然後等佢哋自己做,最緊要係幫股東賺錢!」

由NOW過檔渣打講輪的小飛俠林燕玲,風頭有增無減,雖然早前渣打關閉衍生產品部,但因她有知名度,旋即搵到筍工,上周一正式加入麗新集團做傳訊部副總裁,幫富商林建岳打工。上周五林燕玲就在經民聯跟十四大商會及組識合辦的「強積金對沖機制論壇」中,擔任司儀和聯絡傳媒工作。她稱現時主要工作是幫集團處理傳訊事務,「是我最擅長的工作,我將會繼續跟傳媒保持緊密聯繫。」

剛跳槽到阿仕特朗資本管理擔任首席投資總監的潘鐵珊,入行逾二十五年,坦言轉工是想幫新公司發展資產管理業務。他認為轉工跟投資一樣,成功秘訣在於「量力而為,適時而行」。

八、九年前他開始北上掘金,屢獲內地「最佳港股策略分析師」名譽,「內地資金南下,可以自由投資炒賣,內地嗰套準買唔準沽,邊個會跟住玩?」為了冧內地客,數年前他開始學泡茶,源於一次難忘經歷。「有次北上見客,帶咗一盒茶葉當見面禮,個客黑臉,話香港啲茶唔飲得落口,叫我試吓內地茶。點知拎返香港,老闆又話內地啲茶唔飲得,真係玩死我,不如自己學!」

他在書店連掃十多本茶道書刨熟,博更容易與內地同胞打開話題,「自己亦開始投資茶葉,一餅好嘅老茶要兩、三萬蚊,貴嘅過百萬都有。」至於投資部署,他看好內險版塊和軍工現代化概念股,「可以慢慢吸納的包括中船(0317)、中航科工(2357)和中航國際(0161),估計潛在升幅兩成。」

撰文:李淑賢︱攝影:李宇家︱設計:林彥博

星期日, 12月 06, 2015

走自己的路

信報財經新聞C07  |   副刊專欄  |   女播天下  |   By 林燕玲  |  

早前在這裏寫過機械人寫稿,提到在外國和內地,有傳媒機構於近年引入科技,以幫助減輕記者的工作量。以電腦或機械人代替人手,一方面令工作更有效率,減少出錯,遇上經濟環境轉差,更可達到節省開支的效果。除了傳媒行業外,有不少行業都有相似的趨勢。

近日從網上看到,有外國媒體列出了十種將被機械人取代的工作,意味這些工種將來有機會消失。這十個行業當中,就包括了記者和銀行職員,其實現時不少企業都是傾向借用科技的力量代替人手,行業早就不限於傳媒行業,只是大家未有察覺。早前有本地銀行推出了據說是全港首創的全功能視像櫃員機,除了最基本的現金提存服務外,更有職員以視像解答客戶查詢,雖然聽落頗先進,但對我來說卻不算有用,坦白說,如非必要,現時已經甚少親身到銀行,就算是現金亦較以前少用。

基本上,是八達通和信用卡走天涯,有時候連銀包也不用帶出街,至於其他問題,大部分亦可在網上解決,雖然客戶未必受落,但從企業營運角度出發,設施可減省人手或租金成本。不難想像,我們今時今日用的手機、電腦、平板,十年八載之後將會成為古董,甚至在世上消失,一如幾十年前的DV攝錄機和菲林相機,都陸續被淘汰,相信很快,下一代甚至可能不知道菲林是什麼,我這一代可說是親身感受了這些行業從起到落。與身邊做銀行或金融的好友閒談,不少都有頗大感觸,坦言與其擔心科技取代人手,不如擔心經濟起落,對行業前景的影響可能更大。金融業周期性強,上落大,遇上市況好,基金表現也較為突出,往往能夠跑贏大市。

不過遇上市況轉差,投資表現不理想之餘,最壞情況可能連工都無,十分現實。不少好友早就作好多方面準備,遇上市況不好,即使轉行或停工都可應付得到,至於是什麼準備就個個不同,有的除了正職以外,會趁公餘時間,好好經營自己生意,有的就持續進修,裝備自己,務求令自己周身刀張張利,無論怎樣做,都是想確保自己將來多一條出路,無論身處什麼環境都居安思危。

曾經有人問我,未來想行怎樣的路,是否想行某某人的路。我只能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我沒想過要重複行別人的路,在我面前只有適合和不適合自己的,我選的是適合自己的路。

#林燕玲 #副刊專欄 #女播天下 - 走自己的路

星期五, 12月 04, 2015

尋找職場五大逆市奇葩

信報財經月刊P034-037  |   封面專題  |   By 李潤茵、李澄欣 

渣打集團2015 年初在本港裁員100 人後,裁員討論一直有,但他初期警覺性低,「我們盤生意絕不失禮,但都要交數字、寫report,當你好地地工作,突然要不停justify自己的存在,就應有心理準備。」公司後期有所動作,他已料到大限將至,難向一眾同事交代,壓力大到要放假抖氣,外遊前「盡量在不透露太多的情況下給他們心理準備」。

事後,他為下屬穿針引線介紹工作,其中「小飛俠」林燕玲已加入麗新集團傳訊部。在金融界,成績亮麗也未必能保飯碗,他認為毋須自責,「可能我們根本不在公司策略之內,但問心無愧,這幾年的成績有目共睹,市場上有口碑。」

壯年失業,翁世權淡定面對,他有轉行經驗,直言就算離開金融界也絕對放得低,「我每份工都是去開一張新枱,但項目總有完結的一天,會move on,找下一個有發展空間的地方做。」如何保持競爭力?他認為要夠主動,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能解決問題就搵到錢,我不是做打工仔,而是幫公司開一盤生意、解決一個難題,那個難題是值幾百萬的。

今時今日的工作模式,不能停留在老闆叫你打100個電話,這很快被淘汰,不要有打工的框框。」不怕難,有難題就有機會,這是他的信念。「離職後很多人找我談,我都是問:貴公司有什麼難題?」回顧職場生涯,他專挑難題來做,他骨子裏是IT 人,在加拿大修畢IT 和金融雙學位後回港搞dot com,「蹲在server 房夾線那種」,結果2000 年全盤失敗,誤打誤撞從科網泡沫跳到另一個泡沫—— 股市。

「幫法興銀行寫窩輪網站,窩輪是很難明的產品,我花了很多時間學,我跟法興講:我讀過金融都看到頭暈,這麼深奧的產品怎向散戶賣?」當時遇着窩輪市場有新例,他消化複雜的內容,轉換成淺易版,並處理街貨量等數據,又出版小冊子,「原來這就是marketing,我由IT人變做賣輪。」他形容自己為「熟悉IT 的金融人」。會否投身FinTech?「有可能,不過最大機會還是做結構性產品。」

人才搶手,接觸他的有傳統大行和startup;銀行年初才落實人事安排,目前仍處於「互相mark實」階段。他倒不着急,正享受悠長假期,每日送7 歲的兒子返學,兩父子在家中砌機械人和寫程式。他笑得很甜:「以前他黐媽咪,現在父子關係好多了!慢慢教,看着他進步,絕對比工作更大滿足感!」李潤茵、李澄欣 本刊記者

體育股打出未來拆解運動概念 封面故事

港股策略王 P014-024 (第49期)(12月4日星期五出版)




今期《策略王》請到同股票、運動兩樣都好有關係嘅林燕玲﹙ Ruby ﹚同我哋傾下偈,仲大show 佢嘅泰拳look,真係難得一見!金融人齊打拳大家印象中的Ruby都是斯斯文文主播模樣,但人不可以貌相,脫下西裝外套,私底下的她原來常穿運動裝,更打了泰拳一段時間。「我覺得泰拳是好有動感和刺激的運動,很好玩。之前有試過較靜態的運動,如瑜珈,我覺得不太能滿足我,我喜歡跑步和打拳,泰拳可以訓練人的反應,令人更敏捷,當中很多學問。

你要夠氣,也要花時間捉摸技術,對我來說很富挑戰性。」Ruby喜歡這兩個運動,還有一個很實際的原因:「跑步和打拳都是很個人的,不用約其他人,只要有好的環境,好的師傅,就隨時可以進行,很適合我。金融界的工作時間較長,泰拳上課時間很靈活,下班來打一、兩個小時,出一身汗很舒服。」金融人的感覺是「日夜顛倒」、「成日睇住個市」,但很多人也抓緊時間和機會做運動,更有大型的拳擊比賽。

「有個”Hedge fund fight night”,是我們的運動盛事,據知很多外國人參加。金融人的工作壓力較大,每日生活節奏很急促,可能大家也會想做運動減壓。」泰拳用拳、用腳,動作最緊要快、狼、準,有人以打沙包發洩出氣,Ruby就覺得打拳很好玩。

「工作時用很多腦力,打完拳很輕鬆。打拳時要想如何出拳、擊倒對手、身體如何協調等,與工作無關,是放鬆自己的一個方法。」她認為運動和工作是相輔相乘,放鬆之餘又有助工作:「對身體是好好的鍛練,有好的體魄當然能應付長時間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心理質素的訓練,能夠鍛練耐力和意志力,多些工作以外的想法,很有滿足感。」搏殺精神一致打拳和工作有甚麼相似的地方?Ruby說:「你可以搏命去搵錢,搏命去生活,這個精神同樣可用於運動上。就像” Hedge fund fight night”中勝出的人,很多也是banker。

他們在事業上很進取,上台也很有拚勁。這一類人本來對生活就很有passion,對每件事都很有衝勁。」這個比賽雖然是業餘性質,但卻一點也不馬虎,參賽資格非常嚴格。「對體能要求很高,如要在指定時間內做多少下sit up,我覺得是難的。入圍還要經歷至少五至六個月的嚴格訓練,才有機會上擂台。」其實Ruby有試過挑戰” Hedge fund fight night”,但不入圍。「首先我要衝出呢個拳館先,哈哈!目標不能夠定得太高。
香港出色的拳手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她盡量一星期會打一至兩次拳,不算太密,但持續更為重要。「不是一時三刻的事,運動是一個習慣,不是說一天去跑十公里,然後兩三個星期都不跑,要持之以恆。」她跑步以中短距離為主,參加過不同路線的跑步或跑山比賽,也有助她練氣打拳。回應加盟岳少傳聞出道以來,Ruby 的事業算是順利,惟最近渣打銀行結束衍生工具部,令她被裁員。訪問時,才剛離職兩星期,她直言「目標係想成為更強的人,一來想體能上更加fit,二來希望心理上更強,去面對生活上各種挑戰, 所以趁放假多做運動,跑步、打拳,除了練好體魄,同時練出決心。」

至於工作上,近期有報導指她將會加入林建岳旗下麗新集團,林電話回應本刊指,「今個禮拜有唔少關於我嘅傳聞,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我嚟緊有咩新去向,一定第一時間通知港股策略王(編按:所以記得逢星期五落街買本《港股策略王》:))」。她當日亦在訪問中坦言,仍想在事業上衝刺,自覺比較擅長做品牌推廣,把一些複雜的金融產品知識或資料,用簡單的方法表達給一般的普羅大眾,或沒有相關知識的人。

Ruby喜歡香港,仍然想留在香港工作:「金融業是香港很重要的一個行業,很多上上落落,入行很講時間。跌的時候,要如何生存,很看個人自己的能力,想achieve甚麼。」金融業相對風險高,最近大市波動,股民都擔心金融危機,她則未有擔心。「也不是樂觀,每個行業也有它的盛衰期,社會不停在變,世界不停在變,人也要去改變適應這個社會,不必太擔心。當這個行業變得不適合我的時候,我自然會找其他出口。」至於投資習慣,她就以穩健為主。「做主播的時候會買股票、藍籌股、細價股等,都是靠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學會看圖表、或留意消息對股價是否有利好作用等。」

她以前會買內銀股,三、四線股也會揀;但自從做了窩輪後,要向公司申報,Ruby因為怕麻煩而少做股票買賣。其他投資,當然少不了香港人最愛的磚頭。「買樓始終是香港不可缺少的。一來可以自住,二來又可以收租,是一個投資。現在上車對剛出來社會做事的人來說比較難,我工作多年,多少有些積蓄,因此比較傾向買樓投資。」她鼓勵年輕人:「有得必有失,買樓要定一個個人目標,消費習慣也要有一定計劃,要有取捨。有目標,要有意志和耐力,再一步步實行,這是最實際的。」

撰文:研究部、飛雲、晞素、高明 
攝影: Lo Wong@bako-studio 
化妝: Kiki Tsang Make Up 
髮型: Ritz Lam@Hair Corner

星期四, 12月 03, 2015

前高層爆渣打三大死穴

壹週刊A074-077  |   財經  |   財經專題  |   2015-12-03

近日渣打在香港動作頻繁,既傳出會終止Manhattan Card品牌,又率先推出流動銀行車,減成本與創新兼而有之。不過股民仍投以不信任一票,本週二渣打股價收報65.9元,一個月已跌了一成六。今個月十日,將是股東決定是否供股的最後期限。是次渣打以七供二方式,以每股$55.6供股集資,較現價折讓仍近一成五。為防股權被攤薄,不少股東都「焗供」,包括渣打最大股東、持有15.8%股權的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然而,若是散戶想「撈底」,就要三思,皆因渣打前高層向本刊爆出其三大死穴。死穴一:架構臃腫減磅難今年渣打多次大規模裁員。月頭的裁員尚未入肉,直至二月叮走行政總裁冼博德(Peter Sands),五月接棒的摩根大通前董事溫拓思(Bill Winters),甫上場即展開「大屠殺」,先裁走一千名高層,十一月再宣布於未來三年裁減一萬五千人。

在香港,前新聞主播、「小飛俠」林燕玲所屬的窩輪及股票衍生工具部,亦全部被裁,連根拔起。事實上,架構臃腫是渣打最大的弊病。渣打的麥肯錫矩陣模式(McKinsey Matrix)架構聞名全球,此模式正是前總裁冼博德的拿手好戲。他曾在麥肯錫工作十四年,○二年加入渣打,○六年出任行政總裁後,在集團內推行「矩陣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將集團分為業務及地區兩個層面,即同一個業務,除了有業務主管,還要有區域主管。最近離職的渣打香港高層解釋﹕「即係每件事都有兩個人管,兩個人做一個人嘅嘢。」Matrix好處是方便管理環球性業務,同事互相協調制衡,減低犯錯風險,但壞處是落決定「寸步難行」。

這名渣打前高層說,公司內隨時一個人有三個老闆,「一個係直屬的業務主管,一個係香港區主管,仲有個分部主管。例如股票屬金融市場部,呢個分部主管都係你老細!做一單生意,要幾個老闆同意。」該高層表示,矩陣模式不但產生大量冗員,更大大降低效益。他指溫拓思力求精簡架構,但阻力重重。「你叫我走我就走呀?好多關係千絲萬縷,只係精簡咗少少。」

資深會計師林智遠亦指渣打的矩陣模式已不合時宜,「以前好多跨國公司會採用矩陣模式,但有三個問題,一係對個市場嘅反應慢,二係會有權力鬥爭,三係員工數量多。依家企業要求對市場反應要快,架構要扁平,直情俾部門自己做決定。市場轉變咁快,問一個boss都死啦,何況兩個。」

星期三, 12月 02, 2015

上網好得過看書?

信報財經新聞C07  |   副刊專欄  |   女播天下  |   By 林燕玲

周末出外飲茶,偶然聽到鄰枱一段對話,一把成熟的女聲話:「整天掛着上網,書又不見你看,多點看書,才會有多點內涵。」另一把年輕聲音就回應話:「現在學習又好,找資訊都好,都不用看書看報紙的,網上什麼都有。」估計是一對母子的對話,各有各的道理,心裏想到一個問題:上網真的可取代看書。

自從智能手機普及,不要說看報紙看雜誌,相信很多人連看書的習慣都不同了。以我自己而言,這些年,也愈來愈少認真找本書去看,估計再過多十年八載,看實體書的人可能更加少。不過,上網看資訊是否又好過看書,這又未必,網上資訊主要是速食,題材較廣,但內容一般不深入,相對而言,書的內容深入得多。

深入還深入,但我有時亦會嫌書的內容,過於「穩陣」,慣了網上看評論,愈來愈覺得,網上作者對事件的評論講得更盡更辛辣,而且更多元化。網絡世界,上得網的都可以做作家,內容又沒有限制,自然可以寫得更個人化,角度有多偏鋒都可。書就不可,因為始終有出版社把關,作者反而未必寫得太盡,總括而言,還是各有各好的。

還有另一個趨勢值得講,早前有調查發現,在香港,幾乎所有使用Facebook的受訪者,都有透過它來獲取新聞資訊,而其他三個常用的社交媒體YouTube、 Instagram和WhatsApp等,以此獲取新聞資訊的比例亦非常高。社交媒體成為新聞資訊的重要來源,相信大家不會意外,問題是,如果只單靠社交媒體的話,想法其實容易偏向一方。

讀者根據個人喜好,追蹤同自己立場一致的新聞或資訊,有立場的新聞網或Facebook群組應運而生。百貨養百客情況下,社會立場更見兩極,不單只是社會議題,就連娛樂新聞情況也差不多,捧那個,踩那個,都是一窩蜂,而且不需要太多時間,就可集合一股力量。有些社交媒體會依照你caption打過什麼字,搜尋過什麼,去過什麼地方,like過什麼貼文,而彈出相關的廣告或相近的page,用家看得當然順心,因為彈出來的東西,都必定符合自己口味或思想。

不過,這未必是好事,因為如此這樣,會窒礙聆聽其他聲音的機會,少了見到同發掘新事物。最簡單的例子是,我喜歡Adele,社交媒體或平台,自動幫你揀選相似作風的音樂,從此不會出heavy metal band或其他,不知不覺間,眼界自然可能有所收窄。

#林燕玲 #副刊專欄 #女播天下 - 上網好得過看書?